【Legal Daily】Young Forever——Writing with the Coming of Award Ceremony of Li Buyun Prize and Li Buyun’s 80th Birthday
【法制日报】大师耄耋犹胜青春——写在“李步云法学奖”颁奖典礼暨80寿诞之际
李步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任、法学院名誉院长,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8月23日,“李步云法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从事法学研究多年、并出版多部具有影响力著作的郭道晖先生和长期致力于中国法律和法学史研究的美国学者兰德尔·艾德华先生获奖。与此同时,法学界及实务界的众多嘉宾、李步云老师的弟子以及来自湖南娄底李步云家乡的亲朋好友近两百名代表与会,对李步云老师80华诞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真诚的祝福。
八十年风雨历程,八十载生活苍桑!16岁参军,17岁就上朝鲜战场,18岁负伤,两次立功,一生经历过风风雨雨、出生入死,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80岁老人李步云先生在这样的场合非常激动,致答谢词时几乎是用纵横的泪水表达了对嘉宾的感谢之情。
8月30日,记者与李老师相约进行专访。当他走进广西大厦咖啡厅时,记者发现他的左脚行走有些不便,问他怎么了,他说,“腿有些疼,老毛病,脊椎可能有点问题,过几天要去医院做个手术。”
看着记者愕然的表情,李老师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一个小手术而已,几天就好了,别影响情绪,别耽误了你的采访。”
淡淡的几句反倒是让我更加感慨。其实我倒不是担心一个手术,只是在想,一个80岁的老人,仍然情怀饱满、身兼数职,担任广州大学“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任、法学院名誉院长,担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常年在北京—长沙—广州—上海奔波,在法学界各大研讨会上出入,并且经常激情发言,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和精神?
传奇人生
1933年8月23日,他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一个名为“艾家冲”的小村子里。父亲李洛陔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任湘乡县党支部委员。1948年春,15岁的他在上涟壁初级中学二年级时,受其英语老师、西南联大地下党员刘佩琪的影响,协助他参加党的地下活动,组织“济世学会”,秘密印发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野特种兵干部学校学习半年,被分配到炮一师二十六团政治处任民运干事。1950年10月23日夜随军秘密渡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从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的炮火洗礼,曾三次和死亡擦肩而过。
1957年9月,他以初中毕业学历,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当时该系是全国政法院系中学制为五年的法学系。北大的“民主、科学”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毕业时门门考试均为优良。他的毕业论文《两类矛盾学说对政法工作的指导意义》,深得当时的法学权威刊物——《政法研究》编辑部的好评和北大法律系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此,北京日报副总编辑黎先耀亲往北大调研一星期,并旁听他的论文答辩,写出长篇报道“大学生的最后一课”在该报发表。是年,新华社曾发通稿,报道北大1962年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举的唯一例子就是李步云。
他的一生有两次经历对他后来治学与为人影响也不小:在农村四年、在国外四年。1958年他们年级在北京门头沟东嵩堂半工半读时,白天背石头修水渠,晚上就同革命老区农民在炕上扯家常。他在1965年曾担任四季青公社任社教工作队队长。他只查经济问题,从未就“路线”问题批评过任何一个公社。社长张玉龙向他痛哭流涕作检讨,他却一个劲地安慰他不要自责。1971年在河南息县东岳公社李庄大队担任“批修整风工作小组”组长时,每晚都给集中住大队部的队干部村干部盖被子。正是这四年,使他深深地了解了中国农民的忠厚、勤劳和智慧,了解了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愿望。
自1984年以来,他曾有四年在北美、中欧、北欧、南亚及东亚的14个国家里从事考察、研究和讲学,并同这里国家的一大批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交往,使他了解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和他们的国情社情。
一些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李步云教授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学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1978年12月6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新时期中国突破理论禁区的第一篇文章;1979年10月发表的《论以法治国》的长文,是从历史背景、理论依据、观念变革、制度保障四方面全面论证在我国应当实行这一治国方略的第一篇文章。1979年1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一文,引起了当时学界政界的强烈反响,激发了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增长。
空中飞人
在人们的记忆中,李步云教授永远是活力四射、东奔西忙的人,是脑不停地想、腿不停地跑、笔不停写、嘴不停讲的“四不停”教授,他永远年轻,永远定格在年轻时代。七十岁前后至今这十多年,李步云教授在忙些什么呢?
2000年10月起,他任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开办法官、检察官、警官、行政执法人员的人权培训班,还坚持每学期给法律专业本科生讲授《人权法学》。为了湖南大学法学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李老师竟然要在4天的时间里,奔走全国5个城市的知名高校,向那些高校的法学名家介绍湖南大学法学学科发展的情况,希望获得他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支持。
2004年,他又在广州开辟新的人权“根据地”,设立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继续开办人权培训班,还破天荒地给中文、新闻、外语、数学等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人权法学》。
他对记者说,“2002年,我所主持的湖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了四期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权培训,接受培训的有法官、检察官、警察、人大工作人员等。这次培训开了国内人权培训先河。在湖南培训过全省160位公安局长,在广东培训过全省29所监狱的监狱长,这些人权培训其层次之高、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为国际范围内少有。”
2010年,他向中央写报告,建议在全国建立若干所“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011年10月,第一批这类国家基地已分别在广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获准成立。
说起这些,他脸上写满了自豪。记者问他“不累吗?这么奔波,辛苦。”
他的回答很简洁,“不累,不但不累,有的时候晚上思考问题经常睡不着觉,还需要靠安眠药解决问题。”
他说别人经常幽默的形容他为“空中飞人”,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里的一些同事把他归纳为“忙碌型”的离退休人员。
学术宽容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改办副主任卓泽渊谈起李步云老师很有感情。
他对记者说,李步云教授是我的授业之师。与他的交往使我深感并一再体会到那种令人高山仰止的风范。他的学识广博、学术精深、为人宽厚,为同辈所称道,为后学所景仰。
他学识广博。李步云教授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法学领域,但是他的视野却远涉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其渊博的学识构成了一个法学理论大师、人权学术大家博大的学理基础和深刻的理论根基。每每与之交谈,总觉得他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总是多有收获,多受教益,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他学术精深。李步云教授的学术思想十分敏锐而深刻,一直处于时代的前沿,出语惊人,令人侧目,始终是法学发展的先锋。敢于针砭时弊、引领潮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敢发新论、敢求真知、敢持公论。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稍加理性思考,就会发现他的见解从不偏激,总是饱含着他的中庸、平和与公允。
他为人宽厚。他的行为中似乎从来都没有刻薄、傲慢、偏激,有的都是和蔼、亲切、宽仁。与之交往,无论是他的同辈或是晚辈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与友善。无论是在任何时候,他的言行中的所深藏的总是对事业的真诚,对组织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尤其是在艰难时刻的勇于担当,更彰显着他的刚毅与恢宏。
老师广博的学识、精深的学术、宽厚的为人,构成了我心目中的典范,成为了我学习、工作与处世的榜样。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步云先生是我的导师,多年前,我有幸投入先生门下,在职攻读法理学博士学位。记得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我想以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治改革作为研究方向,并试着与先生进行了几次交流。看得出来,先生对于颇具批判与解构精神的现实主义法律主张是有很多抵触和顾虑的,毕竟,法治是先生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理想,中国法治也远未到需要解构的阶段。经过多次沟通,先生最后还是同意了我的选题计划,并从大方向上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欣慰的是,这篇博士论文没有辜负先生的希望,后来被评为教育部年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更为重要的是,这篇论文的写作,对于形成我自己的学术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每当回忆起当年的论文写作过程,都会感激先生的宽容精神,也会努力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我自己的学生。”
常言说,文人相轻。学者从事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时间久了,尤其是大腕学者,很容易自我封闭,甚至很难容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流派,最后形成所谓的“学霸”现象,阻碍学术进步。
周汉华评价说,先生之所以能够横跨法理学、宪法学、立法学、比较法学等不同学科,不断有原创性成果问世,我想正是他的兼容并蓄精神使然。中国法学研究要进步,需要更多这样的宽容精神。
大师耄耋,犹胜青春——最高人民法院江必新副院长在去年为庆贺李步云教授八十华诞发来的贺信中概括出的这八个字,表达了对法学界前辈的敬仰祝福之情,就以此作为本文的标题吧。